bet36体育在线-【首页】@

图片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安排部署

比学赶超推动“同题共答”

来源: 云南日报   2023-01-29 17:12   字号: [        ]

11200add-215d-4182-b431-658f2691a5a4

昆明城市新貌 云南日报记者 黄兴能 摄

dcf90fb5-b5c4-4915-867b-a55a6cdae6f6

星海湿地 通讯员 周密 摄

全面总结“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工作情况,表彰产业发展贡献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启动争当“实干家”、整治“太平官”工作……1月18日举行的昆明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暨2022年度昆明市“当好排头兵”大竞赛总结表彰会议,释放出坚持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鲜明导向,营造出比学赶超推动发展的浓厚氛围。全市上下进一步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奋力推动昆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2022年发展成就

GDP增速3%,与全国持平

工业投资增长41.4%,为2006年以来最高增速

营商环境从1.0提档升级为4.0,是全国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引进市外到位资金2508.17亿元,同比增长30.45%

2023年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

2022年度昆明改革发展十件大事

一、打造“六个春城”、实施“三年行动”

二、破解“发展三问”、形成“三个共识”

三、大抓产业、主攻工业

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五、科学防控、精准防控

六、讲述“春城故事”、大抓招商引资

七、托管磨憨、扩大开放

八、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坚持“四用四不用”

九、改善交通、便利出行

十、建设人民城市、实施“七大行动”

打好翻身仗 “10件大事”提士气

会前,与会人员观看了昆明市开展“当好排头兵”大竞赛活动考评结果展和昆明市2022年改革发展十件大事展。

“两个展,熟悉之中又有不同。熟悉的是大竞赛活动考评结果展,这个‘红黑榜’不是第一次,但一样给人压力,催人进取。不同的是昆明首次评选出‘年度十件大事’,事关思想观念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变化等各个方面,让人们看到了昆明一年来发生的各种变化,成绩殊为不易,特别振奋人心。”活动现场,一名参展的县区干部这样说道。

“无论是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集聚发展动力、打好翻身仗,还是工业发展蓄能起势、加快打造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抑或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描绘全面推进昆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画卷,每一项都鼓舞人心。”昆明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发布2022年度昆明改革发展十件大事,旨在让全市干部群众看到变化、树立信心、提振士气,更好激励全市干部群众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切实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奋力开创昆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年来,昆明市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一个跨越”“三个定位”重要指示,以及省委对昆明提出的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工作要求,以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为抓手,引导全市党员干部解决好“差距怎么看、发展怎么办、工作怎么干”的问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要求上形成“全省争第一、全国创一流”的共识,在发展路径上形成“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共识,在精神状态上形成“鼎力争先、有为有位”的共识,汇聚起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经过一年努力,全市GDP增速达到3%,与全国持平,与全省的差距从2021年底的3.6个百分点缩小至1.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加快打造“高原明珠、绿美春城”,春城昆明更显品质、更有底蕴、更富魅力。

争做行动派 6家单位谈“秘籍”

会上,昆明市发展改革委等6家经济工作部门(单位)现场交流了比学赶超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秘籍”。

“不当‘太平官’、争做行动派。”昆明市发展改革委把统筹谋划、靶向施策作为“看家本领”,举全市之力大抓产业项目建设,下达4批共4.82亿元前期费,有效支持308个前期项目加快推进;全年计划新开工项目1532个,开工率84.8%,项目数量、总投资、年度计划投资都排名全省第一;推动投资结构优化,产业投资增长68.6%,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占比由上一年的12.2%上升至18.7%,创近年新高。

“2022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41.4%,为2006年以来最高增速。”昆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说,围绕以“争”字促发展,以“快”字抓落实,昆明市做大市级产业基金规模至200亿元,安排11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工业发展,并推行“1121”挂钩联系制度,逐一解决闻泰、裕能等重大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全面加快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工业项目到位资金649.9亿元,占产业项目到位资金总额的43.6%。

过去一年,昆明市金融办研究出台《昆明市鼓励银行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强对“8+N”重点产业链发展的支持,为昆明发展源源不断注入“金融活水”。通过努力,昆明止住了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下滑的态势,为全省金融业发展发挥了正向拉动作用。2022年末,全市本外币存款余额实现1.79万亿元,同比增速9.55%;贷款余额实现2.42万亿元,同比增速9.12%。

过去一年,昆明营商环境从1.0提档升级为4.0,是全国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城市之一。昆明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在全国率先推行远程异地评标工位制,在全省率先建设6个“营商环境观察站”、8个“观察点”、50个“前哨站点”,率先实施开办企业“一窗通”,实现最快0.5个工作日“零成本”开业。全市部署129个“e办通”自助服务终端,推动全省最多189项高频事项“自助办”“就近办”“家门口办”,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昆明市投资促进局立足实、快、新、准,通过市级领导带头、县区领导主抓,创新采取“兵团制”“企业吹哨制”“链长包干制”等做法,跑出招商引资加速度,推动全市招商引资实现量质齐升。2022年,全市各级党政一把手率队赴省外招商及省内会见客商次数同比增长均超过50%,全市引进市外到位资金2508.17亿元,同比增长30.45%。收获5个“千亿元大单”,协议投资额6996.2亿元。

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经合区抢抓中老铁路通车运营和昆明全面托管磨憨历史机遇,全力推动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先后与11家重点企业签约,累计新增市场主体635家(企业161户),磨憨成为昆明招商引资“金名片”。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纳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经合区入选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预计2022年磨憨进出口总额420亿元,同比增长92.6%;货物进出口总量550万吨,同比增长46.3%。

奋进新征程 “8个着力”抓落实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与全省平均增速基本持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昆明市综合需要与可能,兼顾指标的衔接性、匹配性、可行性,提出了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抓好全年经济工作,昆明将以推进实施“当好排头兵”三年行动为抓手,聚焦“8个着力”抓落实,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当好排头兵、实现大发展、率先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着力推动工业强市,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始终保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定力和执着,持续抓好工业投资倍增,千方百计重塑工业经济新优势,以工业大突破带动昆明大发展、以工业强支撑昆明强。以链长制为有力抓手,聚焦石化、冶金、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一链一策”推进产业链建设,建设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同时,集中资源、集中优势抓工业招商,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着力推动贸易富市,全力促进贸易扩量提质。坚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一起抓,培育壮大数字、运输、旅游、文化、健康等服务贸易规模,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平行进口等新业态新模式。一体推进磨憨口岸功能提升、口岸经济发展、口岸城市建设,用好磨憨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政策,全面叠加自贸试验区、经开区、综保区、跨合区政策,推动口岸与产业、贸易互动融合。加快总部经济发展,促进房地产和汽车消费,稳步提升养老托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传统消费。

着力推动旅游兴市,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构建旅游产品体系,加快推动西山、石林、民族村、世博园、大观楼等传统景区提质增效,积极对接引进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加快推进在建旅游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和旅游产品。构建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体系,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酒店落户昆明,加快高星级酒店、度假酒店、半山酒店、高端特色民宿等建设,把每个酒店都打造成一个小型的休闲度假目的地。构建高质量旅游服务体系,持续抓好旅游市场整治,大力推进智慧旅游,以优质舒心的旅游服务“拴心留人”,全面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

着力推动金融活市,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聚焦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进一步扩大金融双向开放,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保险机构,包括基金、信托、证券公司和多边金融组织在昆明设立区域或功能总部、分支机构。大力发展科创金融、康养金融、文旅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金融业态,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和消费升级需求。充分运用好促进基金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等政策,引入社会资本设立产业基金、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和信用再担保公司,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借助资本之力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数字经济等产业发展。

此外,着力推动招商引资,切实让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着力推动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推动项目工程量、实物量、投资量实现“三量齐升”。着力推动城市提质,持续改善城市功能品质,把滇池沿岸建设成为“两山”理论实践基地、公园城市建设的标杆示范、世界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着力推动风险防范,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记者 茶志福 余红报道)